Responsive image

“智能网联”百年变局来袭,宁波汽车产业 如何突围?

2024-01-03

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发布时间:2024-01-08  点击量:281

 本文作者:雷谦


导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而海洋新兴产业是其重要组成和发展制高点。与其它产业发展路径一样,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资源投入包括科技、企业、土地、资金以及市场等,不同投入方式将形成不同的路径依赖。打造核心发展路径,塑造产业发展壁垒,将是未来海洋城市竞合的要点。

 

 

特征定义

狭义的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水利用以及现代海洋服务业等。广义的海洋新兴产业还可以包括传统海洋产业融入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后所形成的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如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智慧绿色港口、智慧物流、海盐精细化工,以及邮轮、游艇、水上运动等新兴海洋旅游业态。

 

 

模式一:依托科技生态孵化培育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突破发展的源头动力。近年来,我国对海洋科技创新日益重视,科研布局、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水平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拥有海洋科研机构超200个,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3.5万人,特别是随着三大海洋能试验场加快建设、植入级海藻酸钠打破垄断、光伏复合电缆与国际接轨、海底数据中心建成投用等一系列海洋科技的从零到一的突破,为海洋新兴产业生长提供了强劲源动力。同时,通过构建各类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天使投资、产业基金、银行投贷联动等金融手段的赋能,打通了研发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推动海洋产业加速迈向绿色化、智能化和深海化。

 

案例链接:青岛“蓝色药库”

青岛是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发展的核心集聚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便于青岛问世并受到国家关注,在时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的管华诗的推动下,海洋药物研究被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九五”期间,又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岛近年来相继开发出了甘糖酯(1992年)、海昆肾喜胶囊(2003年)、GV971(2019年)等海洋药物,已在国内开展生产销售。为发挥科研优势、推动成果转化,青岛依托海济生物医药、正大制药(青岛)等企业,积极打造“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形成年产值超千亿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图 青岛明月海藻生物科技馆展厅

 

 

发展启示

宁波在材料领域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等研发力量,应鼓励加强在海洋新材料如九镍钢、超级双相不锈钢、殷瓦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等方向的研发布局,为海洋材料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应主动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快智慧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环保等涉海前沿技术创新转化平台等建设,探索形成国家级项目宁波转化落地的机制,形成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政府、金融机构、创新平台多元互动的创新模式。

 

模式二:依托龙头企业链主带动

 

涉海制造尤其是在船舶及大型海工平台生产,具有国企主导、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大型海工项目往往都是由中广核、中船重工、中集集团、振华重工等大型国企进行总承包,再分包给各类二级、三级制造厂商。正是由于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工制造领域承担着龙头“链主”的重要角色,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既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也引入了更多优质项目资源,这成为打造产业集群的重要路径。

 

案例链接:南通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从发展历史来看,南通成功创建国家级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企业并购重组是其产业升级的一大助力。2015年,熔盛重工、明德重工、南通太平洋海工、东鑫船舶重工等知名南通船舶企业纷纷破产,为南通的船舶制造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之后几年,南通通过招商引资,一批批船企腾笼换鸟、脱胎换骨。南通象屿并购明德重工,上海振华重工收购启东道达重工,中远海运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收购胜狮货柜,武船重工收购顺恒船舶60%的股份等,沿江船企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腾笼换鸟后的南通船舶企业奋起直追,短短几年时间内,已带动打造了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皋港船舶海工及重型装备园、海门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三大船舶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

 

图 江苏南通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

 

发展启示

宁波现有船舶及海工企业以民营为主,存在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低、产品层次不高等问题,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进一步增强本土企业实力,可招商引入同行业大型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与本土企业的强强联合,对于本地初创潜力企业,政府也可发挥产业基金作用,导入中船、中集等优质股东资源,抢夺新兴发展市场。尤其是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将是未来海洋经济的蓝海,要大力招引国内知名企业来甬投资或设立子公司。

 

 

模式三:依托海洋资源换引产业

 

依托海洋资源置换市场,是发展海洋资源及利用相关产业的重要路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围绕当地的特色优势布局,如若本地的产业发展相对空白,则应选择那些产业链延伸情况较好、产业增长潜力大、产业发展门槛相对不高的有关产业,近年来兴起的海上风电及海上光伏便具有此特点。受近海海域空间限制、资源利用影响等因素,漂浮式的深远海新能源设施是国家战略的鼓励方向,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技术突破的主要发力点。

 

案例链接:广东阳江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近年来,广东阳江举全市之力推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好的先发优势。阳江积极引进中车电机、山东龙马、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投资超160亿元打造了万亩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该基地由阳江港、长洲、金朗岛三个片区组成,形成“一港一城”两大功能区块布局。经过多年耕耘,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从项目布局上,阳江也积极推进向深海进军,近日完工的青洲一、二项目已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

图 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图

 

发展启示

宁波坐拥世界第一大港,为把这一最大优势发挥好利用好,应围绕港口布局发展相关产业,如围绕氢港建设加快氢能产业布局,通过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等完善氢能生产链条,加快储运技术的研发,打造三门湾清洁能源基地,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再有,宁波近海海岸线主要围绕港口及配套布局,近海可开发利用空间资源较为有限,但远海仍有丰富资源可加利用,可加快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及光伏项目的研发和投用,推动深海养殖工船和平台建设,鼓励深海采矿和探测产业的发展。

 

 

模式四:依托场景应用促进融合

 

推动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培育“蓝色粮仓”“蓝色药库”“深蓝装备”“智慧海洋”等,既是国家战略导向,也是未来产业趋势。而产业融合发展很大程度需要应用场景的搭建和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即是如此,可以由“一条鱼”牵出“一条链”,推动产业从种业创新到装备制造,从水产加工到冷链物流,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形成比较完备的一二三产融合体系。同时基于深远海养殖,还可加快融入海洋旅游、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智慧化渔港建设,为海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案例链接:山东长岛海洋经济开发区

近日,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正式批复,总面积170平方公里,是我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长岛作为海上经济开发区有其发展基础,海洋资源丰富,盛产600多种鱼虾蟹贝藻,被誉为中国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拥有151个岛屿,具备完整岛链支撑;规划建设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140万亩,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处等。近年来,长岛依托基础优势,按照“1+N”产业布局,高标准建设长岛“蓝色粮仓”产业园,“1”即海上养殖区,“N”即依托相关行业领域优质企业,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加工物流基地、养殖装备制造基地,带动形成海工装备制造及水产加工、渔业种业及科创等产业聚集区。

 

图 山东长岛全貌

 

发展启示

宁波海洋资源丰富且多元,具备发展融合型海洋产业的基础优势和场景空间,应尽快开展智慧海洋、智能码头、无人船舶、深海养殖等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争取创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并以此为重要抓手,依托石浦渔港、渔山列岛等海水养殖优势,推进与生物制品融合发展,构筑海洋食品保健品南部产业集聚区;推进养殖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深化养殖工船、深海养殖网箱产业链培育;推动石浦渔港的智慧化改造,加强海洋牧场的智能管理系统应用与海洋立体监测网的开发应用。

 

结语

 

          宁波海洋开发利用历史较长,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已基本形成海洋产业空间格局。但海洋交通、海洋渔业、临港化工等传统海洋产业等仍占较大比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因此,应以建设国家海洋中心城市为契机,把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制定出台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并针对产业规律和特点,通过科技研发、龙头引入、场景牵引、产业融合等不同途径,不断培育形成海洋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地址:宁波市国家高新区院士路66号创业大厦6楼 电话:0574-87835699

Copyright 2019 © 宁波未来经济研究院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宁波网站建设-荣胜网络

Responsive image
  •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 微信手机端二维码

  • 237657630
    13626845478